端起“金饭碗” 吃上“生态饭”!天柱县依托资源禀赋做活旅游文章

时间:2023-04-12 23:00:17来源:天眼新闻

清澈的江水、清新的空气,仿佛进入“江南水乡”。四月,春雨后的黔东南州天柱县坌处镇三门塘村处处生机勃发,当地群众正依托山水资源这“金饭碗”,通过乡村旅游,吃上了“生态饭”,走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并进发展之路。

清水江畔,三门塘村与青山为伴,在山水光影间,熠熠生辉;沿着蜿蜒的青石板路从村口往里漫步前行,只见一座座吊脚楼、窨子屋,错落有致、古朴典雅,散发着浓浓的乡风古韵。再往前走,一座别具一格的欧式建筑映入眼帘,气势恢宏、十分壮观,其大门正上方刻有“刘氏宗祠”四个大字。

据了解,刘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,已有230多年历史;祠堂内,墙上悬挂着木板所刻的家规,用来弘扬刘氏家风。每年清明节、六月六晒谱,或是每逢家族有重大活动,族长都会用族规来教育子孙。


(资料图)

而三门塘巷内,石栏杆则建于明朝年间,距今有600多年历史,几百年的风吹雨打,依然非常坚固,从上往下看为“入”字,从下往上看为“人”字,深入其间,仿佛可见历史在古建中凝固、停留。

“没想到天柱还有这么别致的地方,优美的生态环境、浓郁的乡村文化以及独特的村容景致,是休闲度假、旅游观光的绝佳境地,这次来真是值了。”广东游客黄女士到三门塘旅游打卡后,对此赞不绝口。

紧跟乡村旅游开发热潮,三门塘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,当地许多外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乡创业。通过开办农家乐、农家小吃店等,发展养殖和农业观光采摘,让百年古村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。

“最近游客比较多!油茶是我们这里的特色小吃,来玩的游客都要到店里吃上一碗,今年的游客比去年多,收入最高的一天达600多元。”得益于乡村旅游的发展,三门塘村村民蒋爱桃每天在家门口做特色小吃,吃上了旅游饭、生态饭,她乐呵呵地说。

三门塘村被誉为“木排漂来的侗寨”,以多姿多彩的树文化、别具一格的水文化、历史悠久的石文化著称,相继获评“中国传统村落”、“国家森林乡村”、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”、“全国文明村镇”、“国家级AAA景区”、“贵州省景观优美森林村寨”等美誉。

“目前,我们做的就是挖掘乡村的灵性价值,通过探索‘文化旅游+生态农业’,让滋养我们的乡土文化保留下来、传承下去,留住乡风乡韵乡愁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三门塘村党支部书记王万章说。

如今,像三门塘村一样的家祠古建筑群在天柱县共200多座,其中,有近100座家祠保存较为完好;当地40多个姓氏的侗族、苗族群众用独有的智慧建立了一座又一座别具特色的家祠,形成了清水江流域家祠古建筑群,被誉为“西南地区家祠博物馆”,堪称“中国之最”。

近年来,天柱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,依托人文历史、山水资源,围绕“做亮品牌、做强基础、做成规模、做高标准”,大力发展“旅游+”,着力打造美丽乡村、全域旅游;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、坌处镇三门塘村、渡马镇功夫村、高酿镇地良村等一个个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景观景点,正成为到黔东南旅行的游客必须打卡的风景名胜。

据统计,截至3月底,天柱县共接待游客36.55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3.29亿元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

通讯员 龙本英

编辑 陈化勇

关键词:
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